远在4000多年前,华夏大地上人迹稀少,洪水泛滥,耕地很少,森林茂盛遍布,飞禽走兽众多,人民以猎食为生......。此时正是尧掌管天下的年代。
《水经注》三十九卷...洭水又东南,左合陶水,水东出尧山。山盘纡数百里,有赭岩迭起,冠以青林,与云霞乱采。山上有白石英,山下有平陵,有大堂基,耆旧云,尧行宫所。
尧山,因尧曾驻足而得名。英德(古英州)尧山留存至今,与历史上各地的尧山一样,是历史赋予帝尧千古帝范、万民之师称号的地标性丰碑。
富硕尧山自古名,一朝重提万千史。。
然而,帝尧时年在英州尧山究竟逗留了多久历史上并没有记载,可民间传下来关于尧应天命而留福此山的故事却很多。比如,教人巢居,以防兽侵;教人猎法,以丰衣食;教人熟食,以健身心;教人历法,以授垦耕。更为宝贵的是,尧在临别之时放不下的是民众疾苦,于是在尧山上播下百草以防百病,在山顶平陵造万木、安百鸟以治百虫之害,在山体外劈石开谷汇天水以治洪患......自此之后,百姓念其恩泽,遂改此山为尧山,改尧山百川之汇为陶水,把尧播下的百草分列为尧山百草,称山顶平陵为百鸟堂...至今未变。